21劳关本1王川斌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悟
在《万历十五年》这部作品中,我深刻感受到一种被命运主宰的悲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手握重权的能臣,亦或是坚守正义的清官,他们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但终究都未能如愿,所有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 这一年,看似平淡无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然而,却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大明王朝的覆灭已悄然注定。或许说“注定”有些过于绝对,但无疑,从那一年起,王朝衰落的迹象已愈发明显。 明朝的统治机制与历代王朝有着显著的不同,其真正的统治者并非皇帝,而是庞大的文官集团以及那未曾被提及的宦官集团。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这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但他却未能预见到,在他的后代中,竟无人能驾驭这日益膨胀的文官集团,使其最终凌驾于皇权之上。 文官集团不仅有着制度上的保障,更有儒家思想作为其思想上的支撑。这种以道德为统治基础的国家形态,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约束,使得许多人得以挂羊头卖狗肉,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书中描述的许多宫廷斗争,往往起因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首辅张居正,他在任期间,因父亲去世而引发的礼仪之争,竟在文官集团的煽风点火下演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阴阳的哲学思想来阐述这一切,阳代表那些光明磊落、不惧生死捍卫道德的人;而阴则象征那些贪婪的贪官污吏。然而,无论是阳还是阴,他们最终都未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名裂,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 在书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大明帝国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无论是皇帝的励精图治还是安于现状,首辅的独裁还是调和,将领的创新还是守旧,文官的廉洁还是贪婪,思想家的进步还是保守,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未能改变帝国的命运。有的因此身败,有的因此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名裂,一同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终结。” |
★个人阅读风采展示
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摘自《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