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的当下,劳动关系学院落实学校线上教学的相关要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依托线上课程建设“主战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努力将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成有力度、有温度、有强度的生动课堂。
做好统筹规划,线上课程思政有序推进。劳动关系学院通过制定《劳动关系学院线上教学工作预案》、《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督导方案》等各项工作方案,创立了“辅导员—任课教师”动态联动沟通机制,成立了线上教学督导与评价小组,分阶段问卷调研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持续加强线上教学的管理与监督,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学院多次召开线上部署会议、开展主题教研分享活动,院长耿艳丽提出“线上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疫情防控期间所涌现的各行各业先锋典型事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向价值观。”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围绕专业特色成立课程组、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研活动,努力做到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质量提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力争在特殊时期把课程思政建设推向纵深。
汇集专业资源,思政融入更有力度。各教研室组建依托专业的课程组,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建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为课程组提供精准丰富的教学案例,“思政+课程+专业”有机融合。学院负责的《劳动权益保障与维护》课程,作为全校范围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课程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明确了线上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聚焦“劳动者劳动关系全过程”,围绕“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培育,提升学生权益维护意识与能力。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劳动者在权利与国家利益之间选择了坚守岗位与奉献,用人单位在降低成本与承担责任中选择了责任与坚守,国家在放任与监管中选择了坚持制度自信与担当,工会选择坚定的站在劳动者身后给予劳动者强大保障,鲜活感人的案例传递着劳动情怀与职业担当。在《劳动社会学》“疫情下农民工就业”的专题课堂中,教师通过呈现农民工在疫情期间投身于方舱医院建设、为守护城市日夜兼程送外卖的视频,讲解政府部门在保障农民工就业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效,使学生感悟新时代的农民工精神,感受祖国在保障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所彰显的强大力量。专业课教学中持续输入学习的榜样事例,不断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与坚定的制度自信,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学科的高度认同。
《劳动社会学》“疫情下农民工就业”的专题课堂
关注学生心理,思政浸润更有温度。密切关注疫情下在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让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学有所思。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增强疫情防控意识与能力,在《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群体”的主题教学中,教师以疫情中的“医护”群体和“志愿者”群体为例,与学生共同讨论不同类型划分下两类群体的具体所属与功能。学生互动分享关于两类群体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树立对疫情中“逆行者”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提高对病毒的防范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配合防疫工作。同时,利用专业课堂融入职业选择与就业指导。在为大三同学讲授的《劳动心理学》中,引入《在一起》及《面对面》对董明珠的专访等视频资源,讲述劳动者在疫情中可以“辞职”但依然选择奉献,用人单位可以“裁员”但依然选择“责任与坚守”的故事,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终南山院士“忘我的劳动”与无数抗疫工作人员坚守职责“主动的劳动”,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学生将奉献与责任精神内化于心。
《社会学》“社会群体”主题教学
《劳动心理学》“职业个性倾向”主题教学
巧设学习活动,思政实践更有强度。课程思政不只是课堂内的传授,更需要于实处用力,注重学生在课堂外的笃行,才能让学生成为模范践行者和行动者。为避免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与讲述法的单调结合,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学习活动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多元联动,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变化。比如《劳动权益保障与维护》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小组为单位搜集疫情期间国家政府颁布的劳动关系相关政策与资料,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协作,专业知识有机融入思政实践,学生充分感知大国战“疫”中彰显的中国制度优势。在《社会学》课程“家庭”单元教学中,布置一项以“家风建设”为主题作业任务——设计“疫(e)封家书”。以视频家书的形式向家人介绍防疫知识、传递思念之情,为构建和谐家庭、营造良好家风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大大提高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劳动权益保障与维护》学生汇报展示
《社会学》设计“疫(e)封家书”
开展校园行动,思政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鼓励老师们将课堂从线上搬到校园,因校制宜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浸润思政课堂。学生可以徜徉在图书馆校史展厅、红色书屋,漫步在匠心苑、初心苑广场,线上课堂延伸到校园,既有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活动,也有学生自发有序开展个人课外学习,课程思政也就有了校园文化资源的大平台。校史校训文化精神让学生深刻感知地方高校发展的鲜活历史,匠心苑文化广场的劳动主题雕塑和劳动模范事迹介绍让学生感知“新时代劳动者”的伟大品格,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学生们提供如何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大学生的生动素材,引导全体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丰富的课程思政校园行动,也推动了我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力量。
匠心苑开展线下课堂小组活动
多年来,劳动关系学院一直重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全体教师积极适应教情学情变化,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凝聚战“疫”最强向心力,构筑起同心战“疫”线上课程思政新阵地!
劳动关系学院线上教学典型案例
【课程名称】:劳动权益保障与维护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课程简介】
《劳动权益保障与维护》作为劳动教育系列课程,是全校本科专业的通识必修课,围绕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两部分主要内容,从劳动关系全过程视角,对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旨在提升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权益维护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基本劳动权益,掌握维护劳动权益的方法及程序,实现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
【思政育人目标】
为学生牢固树立学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安全规范的劳动品质,突出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的情怀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能力。
【线上课程与思政元素设计】
1.教学思路:课程利用“五步法”,通过“发现问题-教学目标-元素挖掘-教学设计-成效评价”系统梳理与融合劳动关系专业问题和社会热点,将课程思政嵌入教学内容。
2.课堂实践:在疫情背景下,首先,要对当前发生的疫情期间工作强度增加、裁员问题出现、劳动力市场稳定性和劳动者收入降低四个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其次,结合劳动者辞职、企业辞退、政府保障和工会维护四个角度,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法律后果和工会职能四项知识点,进行劳动专业知识讲授。最后,围绕劳动者辞职、企业辞退、政府保障和工会维护,挖掘实际案例,以“武汉战疫”的劳动者故事、格力集团董明珠访谈、政府疫情期间政策汇总和工会服务职工四个具体案例,结合视频、案例、实践、讨论的环节,将劳动者的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企业的责任担当、国家的制度自信、工会的关怀服务四个思政要素融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疫情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和劳动精神。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思政育人目标】
围绕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注重将价值塑造与精神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人力资源意识和人才强国意识;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核心素养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观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所反映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彰显课程思政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与事业热爱,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线上课程与思政元素设计】
注重知识视野的广度与深度。专业知识学习注重向深度挖潜,课程思政融入注重广度拓展。结合课程目标中思政目标要求,我们积极探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库。
注重时效性与话题度。结合中国抗“疫”行动彰显职业担当的课程思政话题,讨论大学生的职业担当与价值追求。在内容的设计上,增加诸如“云面试”,“人才画像”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点。线上课程通过多渠道在线互动,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为学生实时解答专业问题和价值困惑。
注重思政元素专业贴合度。课程思政设计围绕“组织”与“个体”,带领学生研究后疫情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应对,关注数智化趋势下的企业责任与担当,讨论服务化驱动背景下大学生个体的职业认知与担当,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贴合度,以深厚的专业知识、深刻的思想理论指导学生、引领学生。
【课程名称】:劳动心理学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思政育人目标】
《劳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强化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注重心理健康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心理的自我保健,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在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劳动观,端正健康的劳动心态,培养劳动精神、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熟悉劳动心理的规律,掌握劳动心理策略,具备调研、分析劳动者心理的能力,并能够掌握通过利用劳动者心理的特征,提高劳动效率的本领,具备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线上课程与思政元素设计】
以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的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课上教学、课后巩固。突出课程思政元素在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中的融入,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职业个性”为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
1.知识点讲解:本次课程内容从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对职业个性倾向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具体讲解。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将知识点透彻准确的传授给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政元素融入:结合职业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职业的苦乐观”与“职业的地位观”。何为职业之苦、何为职业之乐,作为未来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在选择职业、从事劳动时,要摒弃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真正的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3.课后线上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选择一个职业,从事一种劳动,收获一份幸福感!课后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话题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如何树立职业价值观?如何提升自身的劳动幸福感。为后续课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做铺垫。
【课程名称】:《劳动社会学》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思政育人目标】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应用性社会学学科,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重点认识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所提供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一是发挥新时代精神的浸润作用。用农民工精神、劳动精神等滋养学生心灵,呈现有情怀、有格局,又充满人文情怀的思政课。
二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感和行动力。通过讲解国家在保障农民工、妇女、大学生等弱势群体就业方面所提供的的服务与支持,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线上课程与思政元素设计】
以农民工进城就业主题为例。在课程中,讲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意义及影响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因素等知识点,聚焦于农民工进城就业面临的问题。结合当下疫情,凸显农民工就业所面临的险峻形式,同时运用鲜活的案例,以视频、图片、故事的形式呈现农民工面对困难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同时,通过讲解我国的就业政策等内容,使学生理解政府在促进就业,尤其是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举措,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通过课程学习与反思,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照弱势群体就业问题,能够运用所学提出相关对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行动力。
【课程名称】:社会学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以劳动关系学院本科生为讲授对象,从社会整体出发,系统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基础性、实证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它具有理论性,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社会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在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思政育人目标】
德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通过对《社会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基于省思基础上的笃信和理论自觉基础上的实践自觉,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线上课程与思政元素设计】
1.线上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思政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从学生经验出发,灵活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切实践行思政育人;课程思政与线上教学多元联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线上教学高质高效完成。
2.线上教学具体案例:在《社会学》课程关于“家庭”的单元教学中,学生首先了解了家庭的起源与发展、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功能等专业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当代中国的家庭建设”为线上讨论模块,围绕“当代中国家风建设”的主题,结合疫情背景下的学生实际,设计“疫(e)封家书”活动环节。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媒体与平台优势,以视频家书为媒介,发挥当代大学生作为家庭中年轻群体的独特优势,通过电子家书的视频录制,讲述疫情期间的个人学习生活情况、介绍日常生活中的防疫知识与防疫手段,传递对于父母和手足的思念之情,以此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
(来源: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