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刘波,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也没有耀眼的学历,却攻克了数不清的动车技术难题。他从事动车检修不过10余年,却凭借个人的努力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先后荣获中国产业工人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齐鲁大工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刘波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多年来,他用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中国速度”保驾护航,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拼搏奉献、锐意进取,让中国高铁这张“国家名片”更加璀璨夺目。
1991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刘波被分配到原青岛车辆段蓝西列检所从事货车检修工作。入路后,一直想当个技术工人的他,走上了一条自学之路。工作之余,他把所有时间都利用起来,从大专一直自学到本科毕业,所学专业都是电气自动化。
1995年,段上招聘空调车车电员,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刘波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他日夜钻研,埋头苦学,一条条电路、一个个模块逐个研究,直到把设备原理和故障排除方法完全弄明白。不到一年,他就成了空调发电车的检修内行,随后担任了乘务长、乘务队长,最多时他管理的发电车乘务员多达128人。
2007年初,听说段上要招聘动车组机械师,刘波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报了名。经过考试选拔,刘波被录取为动车组机械师,成为中国铁路第一代动车人。
虽然通过自学,刘波掌握了一定的电气专业知识,但刚开始接触动车组时,信心满满的他还是一下就懵了。长达600多页的培训教材、100多页的应急处理手册、300多张电路图,每前进一步都是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当时外国专家的傲慢和对技术的封锁让他感触更深。“技不如人,就会受制于人!”从此,心中的不甘和对高铁技术的渴求一直激励着不服输的他。在那些举步维艰的日子里,面对全新的设备、全新的技术,他下定决心:“一定攻克难关,做最优秀的动车组机械师,为中国动车争口气!”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钻研着,就像着了迷。不管是白天、夜间、工余还是休班,无论是车上、车下还是待检室,随时随处都能见到他一手捧着图纸、一手拿着笔记本研究记录的身影。
通过不断的摸索、积累,他归纳出一套“七上八下”走行部检修口诀。掌握这套秘诀需要手、眼、身、法、步密切配合。靠着这股钻劲儿,短短几年时间,刘波检修动车三千多列,无一漏检。
功夫不负苦心人,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很快脱颖而出。2008 年10 月,刘波代表集团公司参加全国铁路行业技能大赛,一举夺得动车组机械师组CRH2车型第二名、综合车型第四名的好成绩,被破格聘为工人技师。
2011年11月,刘波被任命为青岛动车所挂职副主任;一年后,技艺高超的他被集团公司聘为高级工人技师。
随着动车配属数量不断增加、车型不断变化,对动车运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走上管理岗位的刘波敏锐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擦亮高铁这张‘国家名片’。”
动车组检修中,对许多部件的检查必须进行“限度值”确认,这些限度参数直接关系到动车组运行安全。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职人员走上岗位,对专用量具使用不规范,容易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找到解决办法,刘波昼思夜想,反复查阅作业指导书、运规限度表和一些典型案例,对关键部件的限度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先后制作了CRH2A动车组、CRH380A动车组和CR400AF动车组限度检查尺。这种检查尺集成了直尺、辅助排障器、撒砂管高度、研磨块、单碳滑板测量、双碳滑板测量各种限度值,准确率达100%,极大的方便了职工作业。这个项目荣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3年11月,青岛动车段成立“刘波创新工作室”。他和9名业务骨干一起开展课题攻关、技术革新、名师带徒等活动。为提高地勤机械师发现故障、解决故障的能力,刘波带领团队把动车组各系统的功能进行细化,围绕牵引、制动、供电、网络等九大系统,把易发生故障的配件划分为不同类别,把常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归纳,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动车故障诊断法,被命名为“刘波动车故障诊断法”,获得了全路党内优质品牌。
近年来,“刘波创新工作室”取得了21项创新成果。2016年11月,刘波来到首都北京,登上了“中华技能大奖”的领奖台,成为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铁路人。(《山东工人报》记者王瑞良 通讯员吴华鹏)